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增强应用型本科大学校本教材的普适性和实践性,4月24日上午,外国语学院方钰媛老师带领电子商务24级1班、2班的83名同学走进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耕读文化与乡村振兴展览馆,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以“农耕·乡村振兴·电子商务”为核心,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耕读文化、乡村振兴、电商助农深度融合,学生们通过情景模拟、小组演讲、电商直播的形式,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与乡村发展实际紧密相连。
打破壁垒:让英语课堂扎根乡土大地
步入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耕读文化与乡村振兴展览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氛围扑面而来。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传统农具,墙面投影播放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这里的每一处都成为教学素材。外国语学院方钰媛老师精心设计课程,结合校本教材:应用型农林大学英语阅读教程2第一单元--粮食安全,将英语与农耕文化、乡村振兴连接起来。农耕农具小组,正在详细介绍古代的农具,并且模拟如何使用该农具,介绍如何保存粮食种子以及古代农业需要用到的二十四节气。观看的同学表示仿佛都置身于古代农耕社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辛勤耕作,体会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领悟到勤劳、朴实的农耕精神。
双向奔赴:当语言赋能遇见乡村振兴
传统英语课堂常聚焦商务场景,却忽略了中国农业的国际表达。方钰媛老师指着展台上的信阳毛尖礼盒说道,“我们的学生未来要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学会用英语讲好‘一粒米、一颗茶’的故事。”
“Welcome to our live stream! Today we’re diving into the world of Xinyang Maojian, one of China’s top ten famous teas! Are you ready for an unforgettable tea journey? Let’s go!” 毛尖电商化小组的激情直播,让学生们切实感受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脉络。这里不仅是展示传统茶文化的窗口,更是开展实践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以语言为桥,筑振兴之路
课堂在接近尾声时,同学们都围绕在一起热烈讨论着此次课堂的感悟。方钰媛老师在最后发言:“本次教学实践将英语课堂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同学们在电商助农实践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看到同学们用英语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帮助农户拥抱数字时代,我们更加坚信“英语+电商”教学模式的生命力,未来将持续创新,培养更多服务乡村的复合型人才。”
从耕读馆内的双语课堂到直播现场,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外国语学院的探索,是一场教育与时代的深度对话。当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规则,而是与乡土中国的脉搏同频共振;当“乡村振兴”不再是文件里的概念,而是学生们亲手策划的电商助农方案,教育便真正实现了用语言搭建沟通的桥梁。在这里,每个单词都承载着泥土的芬芳,每次直播都是一次文化的传递,而这群在耕读馆与直播间之间奔走的大学生们,正用行动证明:语言的力量,足以让乡土与世界相连,让传统与现代共鸣。
外国语学院将继续积极探索大学英语课堂创新发展路径,深入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任务型教学法和混合式教学法,打破课堂边界,通过真实语境、本土素材和实践反馈,使校本教材从“静态知识库”升级为“动态工具书”,进一步为我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农林大学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撰稿/外国语学院 方钰媛 摄影/外国语学院 方钰媛)
(编审/魏逸亭 审核/蔡鸣 终审/芦晓莉)






